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日期:2025-03-31 13:38:17  发布人:8000001157  浏览量:0

一等奖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成果名称】

《“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成果完成人】

潘旭阳,史庭宇,黄宁,王春秋,张慧敏,温剑,冯春盛,韦晓华,周琳,李莉,姚尹意,韦柳红,谭洁莹,廖波光,杨勇勤,吴光燃,李玉迪,韦兰甜,范桂佳,张冬卉,蒋姣英,涂娟,磨承鑫,阮志南,江笔名,喻媛,吴书勤,赵从奎,瞿凡,刘洪波,杨龙平,覃海波,黄煜欣,毛清华,钟桂林

 

【成果完成单位】

柳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柳州市教育局、柳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广西淘慧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以来,柳州市在落实教育部与广西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过程中,结合柳州“二次创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和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创新实践“产-教-城”螺旋融合发展理论,即“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引领,以职业教育为支撑,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创建了“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职教发展柳州模式,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成果背景与问题

国家及地方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自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推动职教改革的重大文件,高度明确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09年,自治区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柳州市与广西教育厅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培养区域职教高质量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柳州市“十二五”期间,明确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三个新型产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柳东新区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基石,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双核发展态势。随着柳州城市转型升级和柳东新区城区建设发展,产业对接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

 

如何解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怎样调整专业布局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培养适合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是柳州市职业教育面临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柳州市在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以及与广西教育厅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背景下,在柳东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汽车产业园与职业教育园,创设“校企一体、双园一体”的双元育人环境;2014 年进行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建设“产业-专业”集群,构建产教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产-教-城”融合区,创设双元育人环境。

 

1.出台文件、投入资金,领航“产-教-城”融合工作。落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协议》,出台《柳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等政策文件,累计投入上百亿资金,促进柳东新区“产-教-城”融合。

 

2.科学规划,校企共建,创设“双元一体”育人环境。2009年柳东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汽车产业园与职业教育园,创设“校企一体、双园一体”的育人环境,建成“国家和广西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形成“产-教-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新城,形成“产城互融、资源共享;园校互融、校企共建”成功经验。

 

(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产业-专业”集群,优化对接育人路径。

 

1.“统链”全市专业结构。颁布《柳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2015-2020 年)》,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按照“统、强、补、建、退”链的思路,对全市专业进行“统5链”,围绕优势专业“强链”,缺失专业“补链”,战略性新兴专业“建链”,不适应发展需求专业“退链”。撤销和停办了文秘等40个专业,退出专业占原专业总数 1/4 及时增设工业机器人等54个紧贴市场、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形成与柳州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

 

2.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重点建设面向汽车、机械、信息、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产业的“产业一专业”集群。确定现代装备制造等17 个“产业一专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三)构建产教平台,成立“政校企”联盟,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1.打造融合平台。校企共建各类产教平台,包括15 个职业教育集团、17 个特色产业学院、1 个柳州现代学徒中心和1 个工匠学院、16 个千万元设备值实训基地、17 个技术应用及推广中心、18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助力柳州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2.成立“政校企联盟”。2020 年,成立了柳东新区“政校企联盟”,发布《柳州市政校企联盟章程》助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

 

3.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一联盟四平台”即构建一个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合作联盟”,搭建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四方平台”。

 


三、经验成果

 

(一)建成凸显职教类型特征的“产-教-城”融合区示范区。

 

2009 年以来,在柳东新区投入上百亿资金,建设职教园与产业园,建成自治区级“产-教-城”融合发展的柳东新区。

 

(二)对接产业升级发展,形成 17 个“产业-专业”集群。

 

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形成“助、创、托、并、撤、规”的布局调整机制,形成 17 个“产业-专业”集群。

 

(三)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形成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1.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成立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等15个职教集团;成立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等17 个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

 

2.成立“政校企联盟”,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联盟以“人才共6育、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共同推进”为原则,促进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地方和企业,推动柳东新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3.落实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成立了柳州工匠学院。2021 年“政校企”共建柳州工匠学院。

 

(四)丰富发展“产-教-城”融合发展理论。

 

1.实践美国、荷兰社会学家提出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创新提炼并丰富发展了“产-教-城”螺旋融合发展理论。将柳东新区不同院校与产业紧密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最终形成了“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柳州模式。

 

2.理论成果丰硕。完成相关“产-教-城”融合课题研究结题22 项,出版《广西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柳州模式》(理论、实践卷)专著3 部,广西优秀期刊刊发“柳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专刊 1 本,柳州“现代学徒制研究”“产教融合试点研究”专栏 2 个,成果团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 10 篇。

 

(五)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两次入选国家试点城市。

 

2015 年获批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2021 年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四、成果效果

 

成果使柳州33所职业院校和2所应用型本科近20万学子和众多企业受益。2015 年,柳州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2018年高分通过教育部验收;2021 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获批全国7 个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培育 22 家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助力柳州产业振兴,推动工业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城”融合探索实践范例在广西区乃至全国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技能强就业稳。近5年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316项、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金奖1项。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均高于85%,初次就业平均薪资3658元;中职升学比例达75%。

 

院校办学水平高声誉好。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双高建设单位1所,自治区双高建设单位3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6所,自治区五星级中职学校3所。国家、自治区重点建设示范专业50余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教材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

 

社会服务范围广效益好。毕业生超过60%本地就业,少数民族学生70%本地就业,近5年产教城园区年产值超过1325亿。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每年面向农村和农民工开设20多门技能培训,10余万人次参加。

 

项目成果辐射广影响大。职教专家和同行等给予柳州产教协同育人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柳州职教取得的突出成效,柳州职业教育影响力不断提升。

 

题目

 

我们在提交材料时,评委首先会看到的就是我们报告的题目,所以,一个简洁凝练,生动形象,能够反映出我们教学成果的理念、亮点特色和实践成效,解决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问题的题目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给报告起题目时,一定要再三思索,为自己的成果找到更贴切、更简练的题目。

 

像案例《“产-教-城”融合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这个题目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了该教学成果的核心内容,能够让评委快速抓住报告的主旨,明确指出了“产-教-城”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了产业、教育和城市发展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对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的明确导向——通过产业、教育和城市三者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成果背景

 

在介绍完题目后,我们需要说明该成果研究诞生的背景,把它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讲清楚。比如该成果产生的起因是基于社会形势的发展,还是有相应的理论依据,亦或是当前的政策法规或存在的需求。项目研究依托于什么样的课题,成果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等等,主要是为了向评委呈现出该教学成果的发展历程,突出逻辑联系。

 

比如案例的成果背景就以国家及地方政策要求和柳州市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需求为背景,从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新要求和发展任务,并结合柳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城区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急需这一社会形势和紧迫需求,为该成果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石。这种把社会形势、政策法规和实际需求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法,能够为评委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框架。

 

 

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在说明了成果的背景后,按照一般逻辑,我们需要在这一部分说明该成果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诞生的。也就是要清晰而准确地说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报告更具有层次性与结构性,我们可以把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成不同的阶段来写,层层递进,为评委展现出不同阶段下该成果的进展和结果,直至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

 

 

但该案例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成了两个部分来写,这里就仅作参考,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案例中提到存在的问题是: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专业布局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

 

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产-教-城”融合区,创设双元育人环境;建设“产业-专业”集群,优化对接育人路径;成立“政校企”联盟,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并且还列出了以往的经验成果,以论证上述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增强了该报告的说服力。

 

 

成果创新点

 

教学成果的创新点可以说是整个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们在撰写创新点时,一定要是“人无我有”,体现出教学成果的独特性,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成果创新点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更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或者对现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什么样的拓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观点等。而实践创新则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路径等方面的创新,比如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教学中实现了创新。

 

案例中的创新点就是在介绍了理论创新是丰富了“产-教-城”融合发展理论;实践创新是“产-教-城”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引领性作用之外,还额外介绍了机制上的创新:形成“政行企校”全方位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这三大创新点中,理论创新深,实践创新广,机制创新助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全面突破和系统性创新,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推动了教育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成果应用与推广效果

 

在介绍完成果创新点后,我们需要介绍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效果的具体情况,让评委看到我们的成果是否真正促使了学生成长、制度变革以及教师发展。我们在这一部分要简要介绍该成果的推广能力,对社会、对行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向评委展示其中最具特色的成就,最好是能对特定的行业与专业领域产生显著影响的成就。

 

 

在案例中,对于这一方面的表述分成了两个主要的部分来写:成果应用推广效果和国内外辐射示范作用。成果应用推广效果下又分为4个小点:1.人才培养质量高;2.职业院校质量高;3.社会服务质量高;4.“产-教-城”建设质量高。层层递进,从微观的人才培养到宏观的机制建设,全方位地展示了该成果在应用推广上的显著效果。

 

而国内外辐射示范作用则分为6个小点:1.两次入选国家试点;2.获批 7 个国家产教融合合作建设专业和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22 家;3.国家领导、职教专家充分肯定;4.业内同行高度认可;5国际认同.;6.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展现了该教学成果强大的推广能力和深远的社会效应。来源:职教百科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发:8000001157 点击数:0 收藏本页
分享到